血亲伦理与文化息息相关,中国深受儒家传统文化影响,注重血缘宗亲和家族,以血缘关系作社会发展的伦理基础。亲子鉴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历代君王秉承“家天下”的思想,强调“君君臣臣,父父子子”。
汉代独尊儒术以后,儒家的亲子观占据了统治地位,这种传统的家庭理论,以血缘关系作为伦理的基石,这种“血浓于水”的儒家理念,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清晰可见。而有关亲权鉴定则在秦汉时期就曾出现过这类记载。一方面,它可以帮助人们用来确认死者的身份,对于死者一般采用滴骨认亲的方式,如三国时代谢承《会稽先贤传》载,“陈业之兄渡海殒命,时同死者五六十人,尸身消烂而不可辨别,业仰天泣曰吾闻亲者血气相通!因割臂流血以洒骨上,应时沁入。余人皆效而滴血,苟其至亲,皆沁入无异”。这是以弟血滴兄骨的记载。另一方面,它同样也可以用来确认亲子身份。
南宋时,著名法医学家宋慈更是将“滴血认亲”这种解决活人之间的亲权的“合血法”收入《洗冤集录》中。“亲子鉴定”的概念在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,由于中国传统理论道德对血缘亲情关系的重视。虽然“血相容者为亲”的理论观念曾盛行于中国古代多时,但就现代科学分析,这种方法并不可靠,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,有关亲子鉴定的方法越来越多,结果也越来越精确。
就目前来说要数DNA技术最为成熟,其鉴定结果也最为精确,其精确率可达99.99%,也就是说,该项技术的错误概率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